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在四川省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河谷平坝地区,居住着以农耕、种植水稻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彝族。这部分彝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平坝地区,自称为“咪西苏”,意即“平坝人”他们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因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受到了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因而不论在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显示出区别于居住在高山的彝族的一些特点。
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30年代凉山彝人,庄学本 摄)

一、“咪西苏”彝族的由来及其居住的地区

解放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安宁河及其附近的彝族,分别被称为“高山”。所谓“高山”,即指居住在高山,被称为“呷哈苏”(意为“高山人”)的彝族:所谓“水田”,即指居住在平坝,自称为“咪西苏”的彝族。但不论“呷哈苏”和“咪西苏”,都通称自己为“纳苏”,说明两者渊源相同,两部分都是彝族。“呷哈苏”长期居住在高山地区,历史较久。“咪西苏”是从大、小凉山因种种原因而迁到平坝地区来的,迁徙的时间多则数百年,少则数十年不等。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虽有“伊诺”(其文化特点是穿大裤脚的裤子)、“圣札”(穿中裤脚的裤子) 和“所地”(穿小裤脚的裤子) 之分,但他们都是“呷哈苏”,而不是居住在平坝地区,主要从事水田耕作的“咪西苏”。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水田”这个名称称呼“咪西苏”,据说在清雍正年间 (1723一1735 年)就有了但在此以前并无此种称呼。彝族民间相传,彝族古时是以畜牧为主的民族,坝居彝族自凉山腹地迁来后,接受了汉族的耕种方法后,才学会种植水田,故被称为“水田”。“水田”这个称谓本来是指区别于畜牧而从事农耕的生产方式而言,尚不见得有侮辱的意思。但后来遭受无端嘲弄,说什么:“碗碗糖,泡着水甜”,所以彝族群众听了就不高兴。这部分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彝族问题,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故称之为“咪西苏”彝族,以示与其他部分彝族相区别。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咪西苏”彝族分布于四川冕宁、西昌、喜德等县(据说雷波、盐边和云南永胜等县也有)。三地约有6000多户,20000多人,家支不下 50 多个,即 50 多姓,他们除有彝族家支名称外,同时也都有汉姓,如张、王、李、赵之类。其汉姓来历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按彝族家门名称的意义翻译出来的,如冕山杨家,彝姓为“余母”,意为“母绵羊”,初汉姓“羊”,后改为“杨”。是彝族家门名称的汉字借音,如冕宁泸沽殷家,彝姓“殷哲”,故汉姓为“殷”三是与汉族相好,称亲家,汉族为之取姓。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咪西苏”彝族的来源,根据彝族老人传说,都是来自凉山,有这样几个实例:“靖边司令部副司令”孙子汶是“咪西苏”彝族,其祖先原住在凉山腹心地带一昭觉竹核,后迁好谷,再迁西昌东街,最后迁到西昌安宁场。这一家原是立立土司的管家,孙子汶的祖父起当管带,随土司而来,变为“咪西苏”王家,彝姓“嘉诺”,约 50 余户,分住在冕宁泸沽漫水湾、正营铺等村子。王家祖先原住在普雄松官岭,因在普雄河打鱼,与家门发生争执,杀死家门,被族姓开除驱赶而来.嘉诺属于普雄古侯系统,嘉诺有三子,长子、次子的后代仍住在普雄,幼子嘉诺莫西从普雄被赶出后,先逃到冕宁泸沽的正营堡,后迁到漫水湾,至今已有 17 代了。李家,彝姓“阿兹”,其始祖普古阿兹因杀死家门的人,从普雄阿知武逃来,到漫水湾后,已传17 代了。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沈家,彝姓“泽资”,是阿使的后代,其兄弟是高山黑彝,泽资是个私生子,受到歧视,就从凉山迁来。泽资生二子,大儿子名“池勒”(意为“山羊”),小儿子名“余勒”(意为“绵羊”)。所以在早的时候,池、余两家不通婚。池、余两家都是黑彝的后裔。杨家,彝姓“余母”,是从余母依利家支分衍下来的,原为曲诺,现住在喜德冕宁乡大石村。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殷家,1914 年“拉库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阿呷便是这一家的。为了避免黑彝奴隶主的,才迁到冕宁泸沽河边乡居住。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家,原是普雄黑彝阿侯家,因与果基家打冤家失败,逃到甘相营的涅罗地方,遂称为“阿侯涅罗”家,其长子阿侯朵育迁居冕宁迥龙乡撒拉村,其谱系是:(阿侯朵育一提米一阿姆一姑姑一乌沙一黑佐一资祖一富喜一松保一春富一发清一常支)到现在已经传了12 代。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家,彝姓“师吉”,从喜德冕山迁到泸沽正营铺,再迁沙坝三关中坝,到现在已7代。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咪西苏”彝族从高山迁到平坝有如下四种原因: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是随土司迁来,年代较为久远;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是黑彝犯了“习惯法”,如杀人,被家门开除,逃来;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是因反抗斗争失败而逃来;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是祖先是黑彝的私生子,受歧视而迁来的。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之故,“咪西苏”彝族的姓和高山彝族的姓,很多是相同的。“咪西苏”彝族住在平坝的时间不算太久,其中以随土司而来的这一部分时间最长,殷家时间最短,至今不过40-50 年左右。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咪西苏”彝族的传说称:在他们迁到平坝之前,冕宁迥龙乡一带原是么些族(今称纳西族)居住,明洪武年间么些族被汉官撵到金矿,人烟稀少了,“咪西苏”彝族和汉族才相继迁来。汉族先来的有周、王、郑三姓,后有方、蒲、陈、毛、李、张等姓陆续而来,最后来的是丁姓。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冕宁沙坝河边,漫水湾一带,“咪西苏”彝族未来以前,较早的居民原是藏族(西番,在沙坝还住有一种土著叫做“波罗子”)。在藏族中有阿尔、者呷两姓,后来彝族来了,被撵走,留下来的同化于“咪西苏”彝族,成为“咪西苏”彝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咪西苏”彝族师吉家(秦家),据其祖代传说,他们的远祖便是藏族,但从什么时候起,从藏族变为“咪西苏”彝族,就无从考究了。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咪西苏”彝族的生活习俗

“咪西苏”彝族在很多方面已与汉族接近,但还保留一些高山彝族的习俗,如过汉族的节日,同时又过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和冬月半的节日。婚姻使用高山彝族的仪式,几十人送亲,洞房不同床,婚后不落夫家。这些都是与高山彝族相同的地方,但在婚姻上又没有等级差别,本族内部可以普遍开亲。在语言上,与高山彝族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些不同,无鼻音和轻擦音,语法和词汇都相同。服装方面,妇女只包头帕,不穿长裙,上衣袖口、领口、衣边都镶有花边,头发编成发辫盘在头上,妇女平日着裤子,只有在结婚和去世时才穿与高山彝族妇女一样的服装。男子服装已与汉族相同。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死则请“毕摩”念经开路(由“咪西苏”马家担任),往东边出灵。富者除请“毕摩”外,还要请汉族道士举行仪式。经济能力好的实行火葬,否则用土葬。灵牌是十字形,以木头(桃木)、竹子为原料,用麻线缠成,与高山彝族完全一样。能说会道的称为“苏易”,在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敬。至于“扎夸”(械斗英雄) 则早已不存在了。WT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