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宁洱县德化乡荒田地区的彝族分支香堂人以“跳神”和“跳笙”仪式作为自身口传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记录了1949年前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活动与“跳笙”活动的主要流程,并探究其功能与意义。“跳神”和“跳笙”这两个活动(后简称为“双跳”)都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双跳”活动作为普洱地区民间口传文化的两种体现,在香堂人的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载了许多香堂人的习俗与观念,体现了香堂人重劳向美、博闻好学、修身行善的民族秉性,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彝族香堂人;口传文化;民俗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秉性
一、调查介绍及研究目的
(一)香堂人简介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中人口和支系较多的一个民族。据相关考证,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形成的民族,史称“乌蛮”“罗罗”“倮倮”,有“诺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清代的“喇鲁”是本次调查对象“香堂”支系的祖先,后分两部分南迁:一部分迁居云南省新平、峨山一带;一部分迁居云南景谷一带,此部分香堂人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普文入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定居于象明、曼腊、易武、瑶区等地。由于过去云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所以即使是同属于彝族香堂分支不同地区的族人习俗也会产生差异。本次调研涉及的主要是在迁居过程中,定居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后简称宁洱县)德化镇荒田地区的香堂人。据德化镇彝族老人所述,祖先乃由楚雄、蒙化(今巍山)迁来,一般认为这一分支为唐代及其以前的民族大迁徙中到普洱定居的彝族后裔。
(二)宁洱县德化镇荒田地区简介
荒田地区指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德化镇荒田村荒田小组及其周边地区。德化荒田村地处偏僻山林,长久以来交通不便,距离镇政府大概有九公里的崎岖山路,离县城大概三十公里。笔者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当地人普遍认知的荒田地区指的是现在的荒田小组及其周边地区而并非整个荒田村。过去的“小荒田寨子”“大荒田寨子”以及“大板桥寨子”居住的大多数是香堂人,其次是汉人,还有极少数人是其他民族。这三个寨子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村民们多结姻亲而被习惯统称为荒田地区。荒田地区1949年有人口140余人,如今当地政府为了方便管理,将德化镇西北边的八个地区重新划分为八个隶属于荒田村村委会的村民小组,原本的“荒田地区”现在大部分被归进荒田小组,常住人口已有300余人。
荒田地区的香堂人在大迁徙中渐渐被汉文化影响,放弃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讲的是云南白话方言,流传下来的文艺内容也是用方言创作。
(三)调查概述与研究目的
流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笔者有幸通过王家会(80岁)老人的描述了解到荒田地区居住的香堂族在1949年前有两种主要的曲艺文化:一是能够反映香堂人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跳神”活动,1949年之后随着村民们思想的解放和经过“文化大”后,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彻底在荒田地区消失;另一个是每逢婚嫁时,会在新人家中进行的“跳笙”活动,这一项活动并不是香堂族仅有的,在普洱市,甚至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都有弹弦子“跳笙”的习俗,所以这种民间曲艺形式现在仍在广泛流传。“跳笙”活动虽然并不是荒田香堂人所独有的,但是每个区域,每个民族传下来的流程和唱词都有不同的讲究。笔者通过参照民间文学常用的调研方式——田野调查,到荒田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与信息采集,并联系到世代居住在此,对“双跳”活动较为了解的香堂族老人王家友(79岁)作为受访人,对这两种既是民间曲艺风俗同时也是香堂人口传文化载体的活动进行了记录与研究。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较为完整地整理出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和“跳笙”这两个口传文化载体的形式和初步归纳出这两个活动在香堂人生活中存在的价值,进而能够深入讨论“双跳”活动在民族精神层面留给当今社会的启迪与思考。“跳神”活动现在已经断流,“跳笙”活动也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流程与意义而逐渐变成一种普罗大众的娱乐方式。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够进入官方的保护名录中成为保护对象,这并不代表这种“非遗”不值得被保护,反而应该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研究者的警觉——对于濒临消亡的“非遗”,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尽己之力为其留下珍贵的资料素材,不能放任其无声无迹地逝去。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研,记录下荒田地区香堂人“双跳”活动的流程和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口传文学内容,让它们“有迹可循”的同时,对香堂人在“双跳”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秉性进行探讨。
二、1949年前荒田地区“双跳”活动的流程与内容
(一) 1949年前荒田地区“跳神”活动的流程与讲究
“跳神”,香堂人俗称“跳大神”是荒田地区香堂人主要的文艺形式之一,也是其口传文化的载体之一。彝族为多神教者,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对“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祖先)要定期祭祀。1949年之前,有供养条件的荒田地区香堂人家主要供奉的是各家先祖以及“马头神”a,也称“老虎神”或“大头神”。由于过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农村里很少使用纸张作画,所以荒田地区香堂人家中供奉的神像大多是请神像画师用炭灰画在供奉人家中堂屋墙上的。
根据王家友老人所述,荒田地區供养神灵的人家每三年或者家里有老人六十大寿时,会举行一次“跳神”活动。“跳神”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顺遂、四方进财、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跳神”仪式分为开台、背神、杀羊吃夜饭、娱神和安神五个环节。其中背神可再细分为请神、附身和问神三个部分;娱神环节作为整个活动中耗时最长的环节,也可根据环节中吟唱内容的变化而分成许多部分。
1. 开台
开台即“背神人”b在主人家准备就绪之后吟唱开台词的环节。一般有“跳神”活动的这一天,村民们会在晚饭后陆续到举办活动的主人家参与活动。开台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提示众人“跳神”活动即将开始,同时也号召众人积极加入到活动中来。当背神人唱出“呗(不会)唱开呢学唱开,九树梅花十树开”这一句开台词后,就意味着“跳神”仪式正式开始了。
2. 背神
开台之后,就需由一个“背神人”和两个“掌神人”c 共同去完成背神这个环节。首先要在主人家的堂屋中放置一张桌子,然后“背神人”和“掌神人”需要站在桌子旁摇响特制的羊皮鼓。一般“背神人”会先点燃一张草纸在自己身周绕一绕熏一熏,香堂人认为草纸燃烧的烟雾和灰烬会引来飘荡的神仙。“背神人”和“掌神人”要一直待在桌子附近边摇羊皮鼓边跳出请求鬼神附身的舞步,这就是请神的部分。
在请神过程中,“背神人”的步伐会逐渐变得摇晃,鬼神附身时,“背神人”会突然闭上眼睛高高跳起,跳上桌子,“掌神人”也要跟着跳上桌子帮忙扶住“背神人”,让他能在桌子上站稳脚跟。香堂人一般认为“跳上桌子”这个行为是“背神人”正在被鬼神附身的标志。所以“背神人”跳到桌子上之后会“昏迷”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背神人”紧闭双眼模糊地说一些念词,例如:
祖师对人间说,人间要早烧香、晚换水;堂中献饭天长日久,后代子孙要教给他们怎样烧香、怎样献饭。要和天下人多交朋友,明人能走天边路,贵人能帮好家庭。要知道穷汉无牛百起早,生意无本百去跑,弟兄团结家富贵,妯娌活计好上好。
当“背神人”重新睁开眼睛之时,他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说话动作就会变得不一样,显露出“神”的语气和神态。这就意味着这一次“跳神”中最重要的“附身”环节成功招到了鬼神。
附身成功之后,眾人就可以通过与“背神人”对话的方式来和“神”进行交流。众人一般会先问“你是什么祖嗣下凡来?”然后“神”就会说出他的名字来头和他下凡附身的原因。然后又问:“你是什么乡根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问完这句“神”就会回答说他是哪里的人,掌管着什么东西和会些什么法术。如果请来的是“祖先神”,那么“神”一般会告诉主人家接下来的日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这家的人不能去后山的什么地方,走路的时候尽量走哪一边;等等。香堂人认为听从祖先的交代,就能避祸得福。
“神”说完他的来历之后场上众人就可以向“神”请教问题了。“神”不会长时间留在“背神人”身上,他回答完问题又交代完需要注意的事情之后就会慢慢离开。等“背神人”慢慢恢复自己的神态,并且能看清楚在场都是些什么人的时候,“背神”环节就自然而然结束了。
“背神人”并非每个寨子里都有,有的香通师傅会专门走村串寨给需要的人家“跳神”,需要“跳神”的人家也会慕名到香通师傅家中请他到自己家中“跳神”。“背神人”在寨子里很受敬重,并且“背神”的技艺有“父不传子”的要求。根据王家会老人回忆,在过去被请到主人家跳一次神,主人家要给“背神人”五毫花钱,五升谷子作为酬劳,“背神人”也能和主人家商量多给些腊肉等物资。
3. 杀羊吃夜饭
背神环节结束后,主人家会杀一只羊,并把放完血的羊拖到堂屋中用松毛盖住,意为杀羊献祭给“神”和亡故先辈。献完羊之后,主人家会用芭蕉叶盛一些饭菜出来摆在堂屋前供前来的村民和“背神人”“掌神人”们食用。因为吃这顿饭的时间已经临近深夜,所以这一环节又叫吃夜饭。夜饭的菜色并不复杂,也无需用桌子把饭菜摆出来,而是为了方便大家走动交谈或者参与到娱神环节中,一切从简。
4. 娱神
娱神是整个“跳神”活动中参与人员最多,耗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吃过夜饭后,村民们和香通师傅们会聚集在一起,以羊皮鼓作为乐器,开始吟唱“神歌”。唱“神歌”并没有固定的表演顺序和内容,而是由组织者提出一个主题,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唱出来,一人唱完谁还能唱就接着唱,一个主题唱完再接着唱下一个主题,一直唱到天光泛白,才会进行下一个环节。每次“跳神”活动娱神环节的吟唱主题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吟唱的内容也不是固定的,常见的吟唱主题有“采花杆”“配香包”“招兵买马”等。所以娱神环节吟唱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这也是“跳神”活动能成为香堂人口传文学载体的主要原因。
娱神环节除了“神歌”吟唱,还会有一些简单的祭祀舞蹈。这种祭祀舞蹈同样也是在羊皮鼓的伴奏下进行,主要是模仿一些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有时还会用上刺刀。例如有一个叫“苍蝇搓脚”的动作,就是四个人两两一组,一人把另一个人抱起来,与对立组在空中对脚模仿苍蝇的动作。这种舞蹈体现了香堂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模仿。
荒田地区的香堂人认为,通过娱神环节中吟唱“神歌”和祭祀舞蹈这两种形式,可以向神灵展现人世间的万物常态和万事常理,从而达到取悦神灵的目的。
5. 安神
娱神环节从深夜进行到次日早晨,整个“跳神”活动也就只剩下安神这个环节了。香通师傅会在次日清早结束娱神环节后,提一副磨d在堂屋中用蓑衣垫着坐下,敲着铓e进行安神环节。安神主要安天神、地神。安神时,香通师傅需要说一些具有安抚神灵的念词:
一安天上八大神仙全保佑,五大金刚保平安;天空过往神灵,周公先生,桃花仙女,天天来照应,人间无难靠你们。二安天下全堂祖师代代祖先、祖公、山神、土神、庙神、水龙娘娘、桥神、路神、城隍爷,天神地神都请完了,百样事情神来管……
香通师傅说完念词,安抚好神灵,热闹了整整一夜的“跳神”活动才算结束。
(二)1949年前荒田地区“跳笙”活动的流程与讲究
“跳笙”活动俗称“三跺脚”,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比较普遍的一种曲艺形式。荒田地区的香堂多只在婚嫁以及年关之际才会组织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跳笙”。“跳笙”虽然是一个普遍的庆祝仪式,但是不同地区与民族都有不同的讲究与流程。王家友老人年轻时念过几年学又热衷于曲艺方面,所以对荒田地区“跳笙”活动所知甚多,还能完全回忆出部分已经快要失传的排曲。他说现在荒田地区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求学打工,留下来的人已经极少,在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如果还有人家娶亲想要办一次“跳笙”活动首先就是会唱调子排曲,能对猜曲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大部分都是即兴作唱,少了许多韵味和仪式感。他也表示正在尽可能多地回忆从前听过的“跳笙调”,希望能让这种珍贵的文化尽可能多地遗留在世上。
“跳笙”是荒田地区流传最广的民间曲艺方式,小则一把弦子两个人就可以开跳,大则整个寨子的人都能一起跳。要求唱歌的人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荒田地区的“跳笙”活动比较讲究。在过去,每逢婚嫁,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要以“跳笙”跳进家为收尾,所以荒田地区跳的笙又叫作“关龙笙”。
“跳笙”活动的大概流程为:
1. 出场白
登科日子贵如宝,四方亲友来得好;
欢乐登科吃喜酒,我向各位老乡问声好。
2. 开场白
登科日子是这刚(时),各位亲友转这方;
黄金白银都送来,这份恩情慢来干。
3. 宾客尽欢的随意唱阶段
在此阶段里,可以出现一人单唱、双人对唱、四人对唱、多人合唱等灵活的演唱形式。演唱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排曲,猜曲,即兴唱词三种。 排曲即流传下来的组合曲目如《祝英台唱段》《三国排曲》《香袋花名曲》《婚恋曲》等。排曲的题材又包含历史人物与故事、自然现象与景物、仁义道德与教育、民风民俗与生活等方面。猜曲即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一人唱问题,一人对答案。猜曲多为男女对唱,也可以同性相对,猜曲的内容也是取材于生活,有问农时俚语的,也有情歌互答的,题材十分广泛。剩下的即兴唱词就靠唱歌人自己根据唱歌时的情形、当下的心情与感慨来即兴编排。一句七字,两句之后唱一次衬词“阿叔者里个哟喂,徐叔者里个哟喂”。通常两句唱词表达一个自然句子表达的完整意思,唱词大部分只押尾韵。
每场“跳笙”活动都要唱个通宵,人人都可以主唱,不主唱的人可以帮着唱衬词,来宾们可以围着火盆跳三跺脚。晚饭后开始点火盆准备跳笙,最早也要唱到金雞报晓才能结束。
4. 荒田地区“跳笙”最后要以跳进家作为结尾
“跳笙”活动结尾的跳进家环节又叫端金米f环节。主人家要先在厦荫g上放好几张桌子,桌子上要摆好一个斗,然后点燃六炷香把它插到盛满米的斗中,一般只插三柱,但是进堂前要插六炷。随后主人家请来端金米的人先唱:“六炷清香六股烟,我拔掉旧烛换上新。”然后又唱:“主人要我端金米,金米捧在我手心。”唱完这句,端金米的人就要端起金斗从厦荫走到门槛边上,把金米端起来之后就要唱:
金银端到厦荫边,我左挑金来右挑银。
金子挑得千万担,右挑银子万万斤。
金米端到门槛前,门神二位两边分。
左边请示张龙将,右边请示胡将军。
张龙二将双嬉笑,金银财宝进堂前。
唱完这几句之后,就要端着金米走进堂屋里,接着又唱:
一建东方甲乙木,金银财宝进福六。
二建南方丙丁火,金银财宝上柜锁。
三建西方庚辛金,金满斗来斗满金。
金建财宝要不完,修起天台雪花银。
四建北方壬癸水,金水银水堂中流。
四股金水入堂前,主家世代做财主。
五建中阳戊己土,黄金白银归财主。
事事如意有福气,安下金砖万万年。
唱完这些,把金米放在堂屋里的贡台上,这热闹了一夜的跳笙活动才能散场。
三、1949年前荒田地区“双跳”活动中的吟唱内容
荒田地区的“跳神”和“跳笙”活动成为香堂人口传文学的主要载体是由于其吟唱部分(“跳神”活动的娱神环节和“跳笙”活动的随意唱环节)的形式较为灵活,参与对象从老到少涵盖广泛,同时,吟唱内容丰富多样,值得深入探讨。这些吟唱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香堂人的价值取向、行为养成、文化形成以及思想教育。通过整理田野调查采集到的资料,笔者将现收集到的“双跳”活动中的吟唱内容整理概括为生活叙事、习俗传承、见闻交流、道德教育四个类别,进一步进行讨论。
(一)讲述真实生活的生活叙事类
生活叙事类的吟唱内容主要出自“跳神”活动,是“跳神”活动娱神环节中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类与族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这一类吟唱内容讲述的是一些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的小事,在娱神环节吟唱这一类内容,被族人们认为既能向神灵展示人间生活的常态,达到娱神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族人们细细回味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时能发现笑料,有时又能产生感慨,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认知与趣味,同时还有可能启发到他人。例如在娱神环节中提到“采花杆”这一主题,就有人唱道:
一采花杆花满园/朵朵鲜花在面前/姊妹栽花工作忙/哥是蜜蜂歇花园/栽花种花哥愿意/给对双花行不行/小哥一时进花园/知人识面不知心/要和姊妹在一起/要安下心来在两年/这样小哥愿意在/栽花种花才长情。
这一段讲述的是一个小哥路过一个花园时,想采一枝花却看到了一对正在忙于种花的姐妹心生喜爱之情,便前来搭讪的故事。面对小哥的搭讪,姐妹花的回答是如果小哥愿意来帮忙种两年的花再考虑交往的事,毕竟小哥才刚刚与我们见面,知人识面但是不知心,如果小哥能安下心来帮我们种两年的花,说明小哥是个长情的人,我们才能与你交往。这短短一小段叙事,不仅讲述了小哥采花的一段经历,同时也传递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观点。例如,男女结交时不妨深入了解之后再进一步交往,不能被甜言蜜语蒙骗;人的内在或者说优秀的品质是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能够踏实干活的人才值得信赖等。
在“跳神”活动中,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吟唱主题还有很多。例如,“爬山头”“洗衣裳”等,而在“跳笙”活动这一类讲述生活趣事的吟唱内容多是即兴吟唱的,在此就不再赘述。
(二)记录民间习俗的习俗传承类
在“双跳”活动中,有不少吟唱内容是与民间习俗相关的。这些与民间习俗相关的吟唱内容围绕某种习俗展开,向香堂人介绍和还原了该习俗的风貌使其得到重视和传承。例如,在“跳笙”活动中就有一组叫作《婚恋调》的排曲,讲述的就是男女婚嫁时的习俗,这篇排曲描述了一对男女从说媒一直到婚后回门的经过,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荒田地区香堂人的婚嫁时的民俗风貌:
正月里来正月间,手握红漆过街心;
前街一个好女子,后街一个好婚姻。
二月里来二月间,请进茶铺合婚姻;
嘴上说来书上对,签书合得善善签。
三月里来转回家,爹妈问我给爱他;
说给爹妈好好说,这朵金花落我家。
四月里来四月间,双鸡双鸭前媒人;
说给媒人好好说,这朵金花落我家。
五月高楼绣花鞋,望见男家过礼来;
龙凤花鞋莫忙做,先忙做双踩堂鞋。
六月里来气合开,花红礼酒摆满桌;
郎吃三杯寻寻醉,妹吃三杯不奈活。
七月里來下轿来,骑马先生两边排;
旁文地下保平符,勾头滴水进家来。
八月里来去拜堂,先拜舅家后拜娘;
叔伯大爹拜完了,后拜爹妈来收堂。
九月里来去回门,说给姑爷我呢人;
姑娘身小不识数,说给姑爷好待成。
十月姑娘回娘家,三步拿作两步跨;
爹妈望见儿回来,一家老小笑哈哈。
冬月姑娘安了家,自立自挣自当家;
尊老爱幼品德好,百人看见千人夸。
腊月里来一年完,准备过年喜洋洋;
杀猪宰羊还不算,又舂粑粑又熬糖。
除了婚嫁习俗之外,香堂女子还有一种给心仪男子绣香袋(又称荷包或香包)来表达爱意的习俗。“跳笙”曲调中有一篇《香袋花名》的排曲就是记录这一习俗的:
正月荷包绣得美,绣得荷包滚绣球;
绣球绣在荷包上,一改焦来二改愁。
二月香袋绣白沙,绣得喜鹊穿梅花;
喜鹊穿梅多深色,洛阳桥头会桂花。
三月香袋绣点红,绣得香袋九条龙;
绣在青山得相会,绣在湖中得相逢。
四月香袋绣花朵,绣得月亮绕梭罗;
妹绣梭罗千枝叶,哥绣月亮来为着。
五月香袋绣花名,绣得花名样样全;
妹绣山水美如画,哥绣狮子耕奇林。
六月香袋绣得齐,绣得金鸡吃银米;
金鸡围着凤凰转,绣得彩云层层起。
七月香袋绣七仙,绣得七仙笑满天;
好心之人天照应,七仙下凡救人间。
八月香袋绣桂花,绣得桂花惹人夸;
桂果结在桂树上,美女生在贵人家。
九月香袋绣九花,绣得九花常爱他;
绣得九花多多红,花不映水水映花。
十月香袋绣石子,绣得石榴紫红色;
石榴绣在香袋上,不是贵人妹不给。
冬月香袋绣樱桃,绣得樱桃开通梢;
樱桃成熟对对红,送给表妹好结交。
腊月香袋绣朵梅,绣得梅花开通头;
妹绣荷包哥栓带,互相互爱不分手。
从这首排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女子表达爱意的荷包上可以绣花也可以绣瑞兽,花样繁多。在“跳神”活动中,也有记录“配香包”这一习俗的吟唱内容:
小哥配包我配包/风吹竹叶挂竹梢/你要哪包你配克/你不要的还在咯/小哥配包妹配包/百样花名妹会召/你要哪种说给妹/秀好香包哥等咯/妹绣香包哥等着/百样花名绣得活/绣得香包哥喜爱/林花林叶送给哥/小哥又说妹听着/真心话儿实心说/林花林叶哥要着/花树林小开不多。
与“跳笙”活动中详细介绍了香包上刺绣样式的排曲相比,“跳神”活动中的这段吟唱内容则是简要传神地描述了年轻男子和女子在竹林间相互“配香包”时纯真烂漫的场景。“配香包”这个习俗就是这样被较为完整地记录到“双跳”活动的吟唱内容中,在香堂族人和荒田地区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
(三)讲授传说、见闻的见闻交流类
除了现实生活和民间习俗,“双跳”活动的吟唱内容中还涉及社会见闻与民间传说的分享与交流。因“跳笙”活动的吟唱内容具有一定的格律,所以“跳笙”活动在这一类吟唱内容中涉及更多的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的分享,而“跳神”活动的吟唱内容只要能合上羊皮鼓的节拍即可,没有句式和韵律的要求,形式较为灵活,所以涉及社会见闻方面的内容比较多。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社会见闻,都是珍贵的口传文学研究资料,通过分享这类吟唱内容可以增长众人的见闻,开拓其眼界,在提升众人思想深度的同时还能够让这些口传文学进行传播和延续。例如,在“跳笙”活动中收集到的《典故排曲》:
正月里来碧桃开,橘子连啰一块栽;
刘备关张三结义,千朵桃花一树开。
二月里来梨花开,不忠不用造条街;
苏琼下地求官做,逼得监吏当监差。
三月里来粉团开,张飞遍过回墙来;
周公迎动桃花女,仙秧送子下凡来。
四月里来栀子开,八大神仙在神台;
龙王行错三点雨,魏征斩下龙头来。
五月石榴开得稀,只开高来不开低;
一心想摘石榴吃,五月石榴嫩叽叽。
六月金凤开得乍,开在后园凉地下;
轻轻叫声金凤姐,送我双花包指甲。
七月莲苞慢悠悠,开在洛阳水心头;
等待鲜花不得采,万里江山一担丢。
八月里来莲花开,采花童子送来挨;
皇阳纺成水线子,穿梭织布密布来。
九月里来菊花开,皇帝打伞过金街;
人人说是修行好,唐僧取经到处怀。
十月里来山茶开,破柴压柴去上街;
人家湿柴街前卖,我们干柴绕背街。
冬月里来冬月冬,冬月樱花难开通;
杜仁修仙建花园,若要花开迎春风。
腊月里来腊梅开,腊梅开开顺墙栽;
人人说是腊梅早,迎得春风一起开。
这首排曲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某月里来什么花开”的句式起兴,将流传于民间的数个典故、习俗串联而成。“桃园三结义”“苏琼做官”“周公桃花女”“魏征梦斩龙王”等现在为人熟知的典故都包含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六月石榴不能摘”“金凤花包指甲”等民间习俗也在此排曲中出现,作为一首流传在深山老林之地的曲调,其内容之丰富,视野之广阔,令人惊叹。另一组和民间传说有关的排曲《祝英台唱段》比《典故排曲》更为纯粹,它通篇句式整齐,叙事明了,从祝英台的角度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正月好唱祝英台,鸟为食来人为财;
蜜蜂只为采花死,梁山伯為祝英台。
二月好唱祝英台,双双学生上学来;
白日读书同砚台,晚上自习共灯台。
三月好唱祝英台,双双洋雀催通来;
一来催通梁山伯,二来催通祝英台。
四月好唱祝英台,秧在田中发嫩台;
一卖胭脂二卖粉,陪伴祝英下田来。
五月好唱祝英台,大船漂漂小船来;
大船漂漂梁山伯,小船漂漂祝英台。
六月好唱祝英台,一对花伞罩下来;
大伞罩着梁山伯,小伞罩着祝英台。
七月好唱祝英台,七朵莲花开通来;
一来开通梁山伯,二来开通祝英台。
八月好唱祝英台,八月十五月团来;
桂花园中石榴熟,手指单边打下来。
九月好唱祝英台,月亮公公送书来;
左手拿书双眼看,眼泪汪汪流下来。
十月好唱祝英台,孟孔梁山病起来;
药物吃了千和万,不见英台好起来。
冬月好唱祝英台,梁山去世无地埋;
请个先生来瞧地,马家西山路边埋。
腊月好唱祝英台,祝英不应马家抬;
山伯坟前求结拜,化成白鹤h飞起来。
通过以上两组排曲我们可以发现“跳笙”排曲是具有一定格律的:句式以七言为一句,多以月份为线索,每两个短句合为一个自然句想表达的意思,每两个短句后押一尾韵。与“跳笙”排曲相比,“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是根据娱神环节的“主题”来进行编排的,没有规范的格律,但是仍然有关于民间传说的唱词,例如,在“造桥”这一主题下就出现了以下吟唱内容:
鼓咚咚来锣哐哐/一攒i攒到十冬腊月下桥桩/只有冷处奔热处/哪有雪上又加霜/蔡公要造洛阳桥/各路神仙到齐了/桥身全长八百米/桥面宽度有七米/南北交通大动脉/意义重大民喜欢/南北交通很自由/人们都说献福桥……
这段吟唱所讲述的正是“造洛阳桥”的民间传说。洛阳桥远在福建泉州,但是关于它的传说却传到了云南山林里的荒田地区。王家友老人回忆到,关于造洛阳桥的传说他还记得有一个部分讲的是:
神仙派蔡家花女到洛阳桥船上坐着,并出了一个告示说谁要是能用银两砸到蔡家花女,蔡女就嫁给谁。蔡家花女坐在洛阳桥下的船里,大财主们就让家丁挑上银两,甚至还用牛马驮着银两来砸蔡家花女。实际上这位蔡家花女就是南海观音,人用钱银是砸不到她的,她用这个办法为蔡公筹得了一大笔用来造桥的银子。
笔者后期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王家友老人叙述的造桥传说与泉州地区流传的造桥传说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大体却是相似的。可见“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不仅流传的时间久远,流传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
“跳神”活动中的吟唱内容除了对民间传说的完整“转述”,讲述者还会根据需要对于传说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例如在“招兵买马”这一主题下,有人唱道:
正月招兵桃花开/十字街前出招牌/当兵保国又保家/保家保国靠大家/一人当兵全家好/先有国来后有家/二月招兵招得齐/教好兵马出战役/保住江山得幸福/人民团结好平安/三月招兵天气暖/平贵应征把兵当/战功赫赫为西主/共同欢乐在一堂……
这一段吟唱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薛平贵当兵”的民间传说来说明了当兵的好处和军人的担当。与其他地方流传的“薛平贵与王宝钏”传说不同,这里提及此传说的侧重点并不是薛平贵与王宝钏两个人的离奇经历,而是重点渲染了薛平贵参军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还成了西凉的主人的经历,为了让吟唱内容更贴合主题,这段吟唱内容中薛平贵与王宝钏最后的结局也未提及西凉公主,而是强调了一家人的结局,讲述者对原本的传说故事进行了删减加工,使这一段唱词更加贴合了“招兵买马”的主题。
除了民间传说的分享,“跳神”活动涉及见闻交流类吟唱内容还包涵一部分社会见闻的分享。例如,同样是在“招兵买马”这一专题下,就有人吟唱道:
招兵要招十字街前歪戴帽子斜插花的一个/阿个j是当兵吃粮人/招兵不要招抬着皮挑扁担的一个/阿个是干柴只卖湿柴价/命中只是往苦处来。
这一段就是借“招兵”这件事来讲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一观点,与《理想国》中腓尼基传说想表达的“每个人在被创造是都被加入了不同的金属(天赋和特性)”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从上面的唱词来看,“十字街前歪戴帽子斜插花的一个”说的其实就是不干实事,四处游荡的小混混,这样的人就应该送去当兵,一是让他学学规矩吃吃苦,改改性子磨磨脾气;二是这样的人四处游荡容易造成事端,所以招兵就要把这种人招走,让他有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而“抬着皮挑扁担的一个”指的是把农副产品带到街上去买卖的人,社会上需要这样能干农活的生产力,所以这类人不能招去当兵,而且“干柴只卖湿柴价”说的是这个卖柴的人不善经营之道,不懂得物有所值的道理,把自己的东西卖得太过廉价。这同时也给了族人一个警醒的作用,提醒大家不要让自己的劳动成果白费,做生意就要实事求是,值多少钱就应该卖多少钱。
上述社会见闻的分享主要侧重的是社会经验方面,“跳神”活动中涉及的社会见闻有时还会结合着时事格局,例如,在“招兵买马”这一专题中还有人唱道:
说起招兵就招兵/两个关口说明白/有心当兵进哪边/别个关口只给三石三斗老糙米/三两三钱烂碎银/我们这个关口是给三石三斗雪白米/三石三斗雪花银/愿者当兵来挂号/愿者尺量来上名/不愿不者不成兵。